焦点日报:“准万亿俱乐部”增至 6 个,北方城市占 4 席,谁能率先冲线?

2023-02-09 22:58:55 来源:时代周报

本文来源:时代周报 作者:王晨婷

作为一个数字标签,万亿 GDP 意味着一座城市的经济能级迈上新台阶。2006 年以来,大多数年份均有新城市被贴上 " 万亿 " 标签,但 2022 年,万亿俱乐部并未迎来新成员。

但 8 千亿 -1 万亿元 GDP 区间的 " 准万亿 " 俱乐部则热闹非凡,共有 4 个北方城市,2 个南方城市。


(资料图)

常州、烟台携手迈过 9500 亿元大关,离 " 万亿俱乐部 " 仅有一步之遥;唐山收获 8.1% 的名义增长率,逼近 9000 亿元门槛;大连、温州两地则突破 8000 亿元," 准万亿 " 俱乐部迎来扩容。其中,大连虽然刚刚跨越 8000 亿元为新成员,但其经济体量与徐州(* 按地理位置来看,徐州位于北方)的差距已缩小至 30 亿元之内。

新春伊始,各地已卯力寻求 " 开门红 "。常州的新能源、烟台的石化,两座城市都手握核心产业,喊出 2023 年 " 冲刺万亿 " 的目标。若以 2022 年的增长计算,2023 年两地突围成功应该无大问题,只是在晋级位次上仍保有悬念。

数据来源:各地统计局

" 新能源之都 " 的十年布局

兔年首个工作日,常州市召开了 " 新能源之都 " 建设推进大会。

历来重视 " 新春第一会 " 的常州,在会上正式发布了《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》,宣布打造引领长三角、全国领先、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。

位于江苏南部的常州,被称为 " 龙城 ",曾是古时江南的核心之一。在改革开放初期,常州抓住了工业经济调整发展的历史契机,成为全国中小城市中 " 第一个崛起的工业城市 "。1983 年,在全国 69 个中等城市中,常州的人均工业产值、劳动生产率和财政收入总量均名列第一。

在 21 世纪初,常州却因经济转型之困,昔日 " 工业明星 " 荣光不复,与苏州、无锡的差距逐渐拉大。" 苏锡常 " 一度被戏称为 " 苏锡无常 "," 龙城 " 的存在感逐渐降低,似乎只剩中华恐龙园的名声在支撑。

但实际上,近十年来,闷头做事的常州,已经捏住了一张王牌。

2013 年," 蔚小理 " 尚未问世,常州已经大胆押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零配件产业。这也让常州在此后几年内,陆续吸引北汽新能源、理想、比亚迪等车企建厂落户。经过十年蓄力,目前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已达 97%。

根据《2022 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》,常州位列全国第 5,投资热度全国第 1。

2023 年,常州在新能源产业上的发展势头并未减弱。在今年的 " 新春第一会 " ——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大会上,又有总投资超 470 亿元的 15 个新能源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产,加入 " 常州新能源军团 "。

常州目标到 2025 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、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,到 2035 年产业规模在 2025 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。

(图源:常州市人民政府官网截图)

以新能源制造作为增长点,常州以产业定力布局未来。面对各地急迫打造新能源产业的浪潮,常州已经掌握先发优势。

2022 年,常州 GDP 达 9550.1 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3.5%,三大新能源产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 96.5%。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常州 GDP 总量目前位列全国第 25,但人均 GDP 高居全国第 7 位。

新的一年,常州提出了 "GDP 增长 5.5%" 的目标。按此计算,常州在 2023 年突破万亿不成问题。

需要关注的是,从实际增速来看,常州 3.5% 的表现尚属中规中矩,但新能源产业势必成为常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,这已经成为共识。江西、福建等多个新能源大省也已经在 GDP 增速上收获较快增长。常州新能源产业的支撑潜力,有望在未来进一步释放。

根据国泰君安报告分析,2022 年新能源车全产业链产值占 GDP 比重约 1.6%,考虑到新能源车的高增长性,这一比重在未来会逐年提升,支柱性作用不断加强。

烟台猛增,尚待转型

与常州的新年目标一致,山东烟台也将 2023 年地区 GDP 增长目标定为 5.5%,争取突破万亿元大关。

2022 年,烟台市生产总值为 9515.86 亿元,同比增长 5.1%。其中,工业生产发挥压舱石作用,2022 年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0.8%。分行业看,37 个行业大类中有 22 个行业实现增长,行业增长面为 59.5%。

烟台在 2022 年增长强劲,与常州的差距已经从 2021 年的 326 亿元,缩小到 34 亿元。在 2023 年反超常州,率先成为第 25 个 " 万亿之都 " 也并非不可能。

作为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,烟台是 2022 年山东省内经济增量最大的一个城市,超过青岛和省会济南。其增长的主要原因,也与山东增速领跑数个经济大省的原因大致相同。

2022 年,全球通胀叠加地缘冲突带动大宗商品价格暴涨,内蒙古、山西等以能源、化工为支柱产业的省份从中受益,实现高增长。山东虽在近年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战略,但化工、钢铁、有色金属冶炼依旧是其工业支柱产业,因此得以分一杯羹。

2017 年,烟台在山东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,其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在于高端化工新材料。在 "2022 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榜单 " 中,烟台化工产业园石化利润率单项排名第一。

烟台化工产业园(图源:烟台化工产业园官方微博)

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,烟台将化工产业转型作为重要抓手。据介绍,烟台将着力推进绿色石化产业发展,5 年内将形成 4000 亿元以上投资、5000 亿元以上产值。

绿色转型将推动烟台走向高质量发展。但仅从 2023 年来看,能源价格的走势,还是影响石化产业乃至烟台整体经济数据的关键要素。

"2023 年整体能源价格还是会维持高位,但波动会比较大。这主要是由于俄乌冲突打乱了全球供应链,供给方面出了问题。"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" 供应链的问题迟早是修复的,能源高价能维持多久是不确定的。对于烟台这类资源型城市来说,今年应该还是较好的年份。但建议趁着经济好的时候抓紧转型,以避免之后失去转型的主动性。"

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,烟台的 246 项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任务正在实施中,包括开展智能低碳城市建设行动,国家电投核能总部落户等。在现代服务业的布局方面,烟台在 2022 年实施金融赋能行动,同时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,货物吞吐量目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八位。

大连有望赶超徐州

在 2022 年 " 准万亿俱乐部 " 的 6 名成员中,唐山与烟台一样,也尝到了能源价格大涨的甜头,在 2022 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8900.7 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 4.7%,增速分别高于全国、全省 1.7 和 0.9 个百分点。

另一个 " 准万亿俱乐部 " 的成员——徐州的 GDP 在 2022 年达到 8457.84 亿元,同比增长 3.2%,其 340 亿元的增量在这 6 个城市中是最低的。

虽为江苏城市,但徐州从地理位置来看却是北方城市,也是古时的 " 战略要地 "。1986 年,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成立,系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。但从目前来看,其实际推进共融效果有限。再者,随着自身资源优势淡化,苏南城市的崛起,徐州同样面临着转型的困境。

徐州增长不及预期,而大连有望实现对其的赶超。2022 年,大连 GDP 首次迈上 8000 亿元台阶,逼近徐州身后,与徐州的 GDP 总量差距仅有 27 亿元。

在东北经济整体较为低迷的 2022 年,大连逆势增长,成为唯一一个 GDP 达到 8000 亿元以上的东北城市,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增速也最快。

与烟台一致,石化行业也是大连的支柱性产业。

大连长兴岛是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。从重点行业看,2022 年大连石化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3.3%,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0.5%,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长 7%,而起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更是同比增长 15.4%,高于全国 8 个百分点。

按照目前增速,大连在 2025 年前后突破万亿,或许没有悬念。从大连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,2023 年,新机场、大船、大石化将是大连的重点项目,全年谋划储备推进重大项目 3600 个,并加快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、准万亿级海洋食品产业集群。

大连星海湾(图源:图虫创意)

首次跻身万亿后备军的还有浙江城市温州。曾凭借 " 温州模式 " 迅速崛起的温州,与杭州、宁波形成浙江的 " 铁三角 "。去年,温州 GDP 达到 8029.8 亿元,同比增长 3.7%。

早在 2020 年年底通过的 " 十四五 " 规划中,温州就提出五年内力争迈上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。如今,温州正着力打造 " 制造业为基石、数字经济为引擎、平台项目为抓手、农业发展为基础 " 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
今年,温州计划推进 380 个以上引领性、支撑性重大项目,确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8% 以上。招引 " 高大上、链群配 " 项目,落地 "500 强 " 等高质量项目 30 个以上,招引单体制造业项目超 10 亿元 30 个、超百亿元 3 个以上。推行拿地即开工等模式,力争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280 个以上。

标签: 同比增长 支柱产业

企业要闻

新闻快讯